close

最近認識一位精通多項手藝的老師, 從她口中聽到<春仔花>, 因此勾起我的好奇心去認識這項台灣傳統手藝, 從網路上整理一些資料與大家分享. 

forum_user_exchange_1020041.jpg  

由左到右, 紅石榴(多子多孫之意), 粉紅色百合, 紅色鹿(表福祿之意), 粉紅色玉蘭花, 紅色龜(表長壽之意)

 

纏花的歷史源流發展概況

纏花是一種結合了剪紙、編織和刺繡的工藝技術,其起源和發展,官方史料上並無相關記載,從部分地方志、民俗文化相關研究與耆老的口述,大致可以推論台灣最晚在清朝時期就已經有了纏花工藝,屬於一般的、地區性的民間工藝。

台灣地區大多為漳州、泉州移民,自然也承襲了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,日前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中發現,閩南婦女自古以來頭上插的春花(象徵花)產地在翔安洪厝,而目前廈門仍有纏花工藝的產業存在。

早期的台灣婦女,將纏花製作視為閒暇之餘的手工藝創作,手巧者甚至拿到市集販售,作為一種貼補家用的副業,但為了降低市場競爭,製作手法皆以家族承傳,技巧並不外傳。到了民國時期,纏花已經非常盛行,除了是婦女在婚嫁場合中必備的的飾品,也用於日常中的妝扮及廳堂中的擺設。

纏花在臺灣主要分為閩南纏花(春仔花)及客家纏花兩大類,由於地域性的不同,各地又各自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,以下就不同地區的發展狀況加以簡述:


(一)閩南-春仔花、吉花
閩南族群將纏花稱之為「春仔花」,一般用於婚嫁吉慶場合,尤其在婚嫁中更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「春仔花」通常為3公分見方大小的紅花,婦女將之配戴於髮髻以示吉祥;傳統婚禮中,不同的身分會配戴不同樣式的花朵,常見的有百合花、石榴、龜、鹿等基本樣式。一般來說,男方的女眷通常配戴大紅色的春仔花,女方的女眷除媽媽外則配戴粉紅色;婆婆可配戴代表福祿的鹿形或代表福壽的龜形春仔花,新郎祖母及新娘的媽媽則是配戴龜,嬸嬸及舅媽配戴五福花,媒人則配戴梅花,而大部分的新娘都配戴石榴,代表多子多孫多福氣。

早年鹿港地區「春仔花」用量極大,許多婦女都加入了生產的行列,也因此臺灣中南部「春仔花」的樣式大多以鹿港所製作的型式為主,而鹿港樣式,又以當地謝姓及施姓家族為主。

臺灣北部「春仔花」樣式則較中南部為豐富,造型也更為精緻;目前北部所傳承下來的「春仔花」樣式,大多是由早期在北投社子地區從事「春仔花」製作的愛玉阿嬤所傳授,直到工業製品出現,傳統春仔花才逐漸被取代。


金門地區稱纏花為「吉花」,新娘所配戴的稱為大吉;金門人喜愛栽種「吉仔」,也就是石榴,因石榴色澤紅豔,果實多籽,所以除了名稱及外觀吉祥討喜外,也蘊含著多子多孫的意義。


(二)客家-纏花
客家纏花是中壢、苗栗、新竹等北部地區客家聚落特有的工藝技術,以強調華麗的裝飾性為主,造型更是包羅萬象,舉凡昆蟲、飛禽及水族等,都是取材的對象,應用的層面也較「春仔花」更廣,包括婦女的髮髻和童帽上的裝飾,以及用於空間布置的燈飾及吊墜,最常見的則是做為典禮或祭祀中的彩線纏花供品,也就是「供花」。一般來說,髮簪、吊墜、燈飾等多半是屬於婚嫁用品,跟新房中所需的其他繡件同被列為新娘的嫁妝;供花則用於廳堂中做為祭祀或供佛之用;童帽則是生育禮俗中幼童所戴的小帽。


纏花是一項特殊的傳統手工藝,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製作,製作者也需要非常的有耐心、細心,在繁忙的現代社會中,隨著時代的推移,在工廠大量生產塑料花的優勢下,此項技藝已瀕臨失傳。

纏花技法流派

纏花此一民間工藝需要用到鐵絲、紙板、剪刀、絲線、金箔紙等,經由纏、繞、捻、盤、綁等步驟,先一片片製作好後再行組合,纏繞時要將絲線依一定的順序一線一線地緊密排列纏繞於紙片上,成品的光澤、亮度、好壞決定於纏繞的功力。

傳統的纏花造型以花卉為主,並有代表吉祥意義的動物形式,傳統纏花用於新娘頭飾、供花等;而今結合創意產業的概念,融合時尚元素,纏花工藝已用於項鍊、胸針、配飾等,式樣亦越來越多元,富於創意。

纏花的傳統造型與用線方式,台灣北部與南部各有不同,北部造型較為細緻,南部造型上較精簡;閩南纏花形式、用途與用色比較單純,客家纏花則是用途和式樣較多,用色也較為豐富。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摘自<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>網站 

 

在看到手工春仔花的照片後, 我才知道婚嫁用的塑膠春仔花的原貌, 兩者真是截然不同. 年輕新娘一定會比較樂意戴上手工春仔花, 而且手工春仔花也具收藏價值. 在延續傳統技藝的同時, 更要不斷的研發創新, 才能與現代生活融合, 創造出新的面貌與價值. 現在位於宜蘭五結鄉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有纏花展, 有空可以去看看喔.

 

<纏華之境>聯展

傳統纏花技藝,已被列為傳統藝術,在纏花藝術家陳惠美手下,從小型裝飾品變成裝置藝術,即日起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推出陳惠美纏花藝術師生的「纏華之境」聯展,展期至12月22日止。

陳惠美原本從事皮雕藝術創作,與年邁的謝陳愛玉阿嬤接觸後,習得朵朵細膩精緻的春仔花,並愛上了這項傳統藝術,她細緻精湛的手工,變化出胸花、項圈、手環,91年開始,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設立「春仔花」專櫃,並開班授課。

此次她舉辦「纏華之境」聯展,除了展出自己大型的「梅蘭竹菊」,以及平面國畫首度用立體纏花方式呈現作品外,還邀請21名傑出學員與鹿港謝雅秀老師的創作。

傳藝中心則特別於傳習所5館「難纏教室」,於10月23日起,安排6場陳惠美老師免費教授技法,製作獨一無二的「纏花戒指」,有興趣民眾可至現場報名。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摘自<聯合新聞網>

 

纏花2.jpg

纏華之境開幕合照, 前排著粉紅色上衣者為陳惠美老師. 有兩位男學員, 真是傳承技藝不分男女.

纏花.jpg 

立體的纏花作品真是美.

纏花4.jpg 

陳惠美老師於2009年<纏花‧綴美-陳惠美春仔花創作展>展出的項鍊

2007_0810_陳惠美茶花髮詹.jpg 

陳惠美老師於2007年<工藝零距離-生活工藝應用特展>展出的茶花髮簪

 

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網站 http://www.ncfta.gov.tw/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NJO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